试述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开展与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水平和随乐动作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并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相关联。
(1)韵律活动相关动作的发展。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相关动作的发展是和其身体动作发展相关联的,如行走动作、运用肢体的动作。在学前儿童的韵律活动中,非位移的上肢动作最容易,如坐着拍手。非位移的上肢和躯干动作次之,如拍手点头。而有位移的上下肢联合动作最难,如秧歌十字步同时伴随手臂动作。
(2)随乐动作的发展。据研究,随乐动作的发展,学前儿童大致经历了如下的过程。从出生起,婴儿就对给予的音乐刺激有所反应。这种反应一般是不稳定的,是没有明显特点的随乐而动。8个月时,婴儿可以用三种形式的手的运动来对音乐做出反应。到了12个月,在站立时,婴儿可以随乐跳动和摇动。18个月时,婴儿听到音乐时的动作反应大量增加,并且能够随着音乐开始和结束动作。2岁时,幼儿在听到音乐后可以立即以一个稳定的节奏随乐运动。3岁时,幼儿可以较好地随乐用拍手或敲击节奏棍的方式击打节奏,可以参加简单的有位置移动的圆圈游戏。4岁的幼儿能够随乐进行简单的手臂摇动、扭转手腕、击拳、摇手动作。5岁的幼儿可以交替双脚蹦跳,可以参加成人简单的社交舞蹈。6岁时,幼儿走路或踏步的速度最高值达到每分钟149次,然后逐渐慢下来,到11—12岁时速度基本为每分钟134次。
(3)韵律活动中音乐要素理解与表现能力的发展。在韵律活动所涉及的音乐诸要素中,幼儿比较容易掌握的是基本节拍和简单的节奏,比较容易感受和理解的是速度和力度。3—4岁的幼儿可以用语言或加上动作来说明乐曲速度的快慢和力度的强弱,对于音乐表现内容与风格以及音乐的结构,教师则需要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引导。在良好教育的引导下,4—5岁的幼儿可以辨别对比明显的段落和有明显终止感的乐句,并能及时转换表现动作。5—6岁的幼儿可以听辨出乐段间的对比与重复、乐句间的变化与重复等,并用不同的动作加以区别。
(4)韵律活动中合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韵律活动中既涉及幼儿独立完成的韵律动作,也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幼儿合作完成的韵律动作。学前儿童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即指学前儿童运用动作与同伴相互配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