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1)从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来看,婴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物品或空间争夺引起的,由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而引起的攻击性行为所占比例较小。进入学前期后,由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而引起的攻击性行为逐渐增多。4岁半时,由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而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和由物品或空间问题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在数量上首次达到平衡。此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基本上是由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而引起的。(2)从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来看,早期,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更多是为了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主要采用的是"工具性攻击"。随着年龄增长,学前儿童由行为规范等社会性问题而引起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多,攻击的对象以人为主,主要采用的是"敌意性攻击"。总体趋势是,"工具性攻击”逐渐减少,“敌意性攻击”逐渐增多。(3)从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方式来看,3岁以前,儿童使用较多的是身体攻击;3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逐渐增多。(4)从对他人攻击性行为意图的认知和自身行为调节的发展来看,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能力在迅速提高。同时,儿童开始把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整合到自己的行为反应中去,从而不断提高对自身社会行为的调节能力。P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