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肠内营养的含义、方法及其应用。
【正确答案】:胃肠内营养也称管饲营养,是借助于喂养管将营养物质直接送至胃肠道的方法。胃肠内营养在不能经口营养或消化能力欠佳的病人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其原因在于此种营养方法具有3大优点:①能维持消化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②危险性小;③管饲的营养物质选择范围大。
胃肠内营养方法:
(一)管饲途径
经管营养支持常用以下4种的途径:
1经鼻胃管或口胃管管饲:将饲管经鼻或口放入胃中。适用于胃肠道完整病人及早产儿短期使用。严重反复呕吐、胃食道反流、食道炎及食道狭窄患者不适用。
2经鼻十二指肠管或鼻腔肠管及空肠造瘘管管饲:将饲管经鼻放入十二指肠或经鼻放入空肠或空肠造瘘置管管饲。适用于有吸入危险的早产儿、婴儿或老年人以及手术后引起胃运动不佳病人等。远端小肠梗阻、小肠蠕动障碍及肠炎患者不适用。
3经食道造瘘管管饲:适用于头颈部肿瘤及颌面部先天异常或创伤病人。胸部食道阻塞者不适用。
4经胃造瘘管管饲:适用于长期昏迷、长期高代谢能量不足、吞咽困难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食道疾病影响食物通过的病人。严重的胃食道反流及胃郁积者不适用。
(二)喂养管的选择
喂养管需较长时间地经口鼻或造瘘口置入消化道,连续或间断地通过各种营养剂,常可引起损伤、出血、感染等及消化道不良反应或因管腔堵塞造成输注困难等,因此正确地选择饲管十分重要。目前所用喂养管可分为2类:
1鼻胃管或鼻肠管:材料多系硅酮或多聚氨基甲酸乙酯。一般长度80~110cm,直径为5~16FG(外周mm)。特点为柔软、径细、刺激性小。但导管易蜷曲或破裂及堵塞。
2胃肠造瘘饲管:特点为直径大,一般为16~24FG,不易阻塞。
对于清醒的病人,以采用细孔径的喂养管为宜,不影响咳嗽与吞咽;对于神志不清者,宜采用孔径较大的饲管,因其易于放置,检查位置简便,也易吸出残留物。
(三)管饲方法
胃肠内营养剂可通过分次推注或连续滴注及灌注供给。分次供给易实施,病人自由,在临床上应用较多。
1分次推注:将配好的营养剂置于注射器中,以30ml•mir-1的速率一次投给250~750ml,每日4~8次。多数病人不能耐受首次输注,常易引起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或吸入呼吸道;但经过几天的适应可逐渐耐受。也可将配制的营养剂置于塑料袋或具盖吊瓶内,经过滴室及输注管与喂养管相连,缓慢滴注(30ml•min),每次持续30~60min,每次250~500ml,每日4~6次。如病人胃肠道正常或病情不严重时,多数可以耐受。
2连续输注装置与分次滴注相同,但不用计滴室而用输注泵,持续12~24h输注。在不用输注泵时,也可借重力连续滴注,不过速率应经常校正。适用于危重症、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管或空肠造瘘喂养的病人。胃内连续输注时,体积、浓度与速率必须从低值逐渐升至能为病人所耐受。可逐渐增加速率或浓度,二者不可同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