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火葬——甘地永存》的写作特色。
【正确答案】:用眼睛采访
——析《火葬—甘地永存》
这是一篇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
印度圣雄甘地出生于1869年,1948年1月30日在新德里波拉宫,也就是他经常做早祷的地方,被一名印度教极右分子用枪暗杀。
这条消息反映的是印度各界群众为甘地送葬的情形。记者比较成功地使用了观察性报道,也就是目击式报道的手法,把稿件写得生动形象。
消息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间、地点等要素后,集中刻画了送葬的场面:印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送葬队伍,浩浩荡荡,穿过新、旧德里各条大街。在葬礼仪仗通过时,悲恸欲绝的人们纷纷加入送葬队伍,形成了一条五英里长的蜿蜒长蛇。在举行葬礼的朱木拿河边,挥泪如雨、高声哭喊的人们聚集在葬台四周。遗体安放在柴堆上,下面堆满了干柴,人们高呼“甘地!甘地!甘地!”在这呼声中,德瓦达斯揭开了仪式的序幕。葬礼按照印度教古老的仪式进行,火葬葬礼进行中,人们呼喊甘地,震天动地,人们一直目睹火焰逐渐把甘地的遗体化成灰烬。
记者观察得非常细致、准确,因此写得传神、简练。比如写各阶层人民为甘地送葬,记者写到,送葬者中“既有患麻风病的乞丐,也有货真价实的大富翁——他们头裹着用羽毛装饰起来的头巾,上面像鸽子蛋那样大的红宝石光彩夺目”。这样,送葬群众的广泛性就凸现出来。“悲恸欲绝”“挥泪如雨、高声哭喊”“呼喊甘地、震天动地”将人民对甘地的爱戴之情表露无遗。而这一切并不是通过记者的议论和评价,而完全是通过记者用眼睛摄录下来的场景和人物言行呈现给读者的。
                    
                    分析《火葬——甘地永存》的写作特色。
- 2024-08-17 22:38:01
-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00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