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一文的写作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法新社北京1976年1月9日电 (记者:比昂尼克)]  北京电台于今日清晨当地时间5时宣布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但是,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
当新华社的电传打字机于当地时间4时过一点儿发出这条消息时,中国几乎所有的街道都没有行人。
在法新社所在的那所大楼里,当记者把消息告诉开电梯的姑娘时,她顿时放声痛哭。
在对一位中国口译人员表示慰问时,他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地说:“我们没有料到。我们非常爱戴他。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
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极其爱戴,这样说并不夸张,他们感到与周恩来非常亲近。
预计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痛,就像今天清晨听到这个悲伤消息的那位中国少女所表现出的那样。
【正确答案】:典型细节会“说话”
——析《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这是法新社前驻北京首席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一条短新闻。记者通过典型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无比深切的悲痛之情。
这条新闻很重要的特点是善于抓住感人的镜头来打动读者。如他写开电梯的姑娘听说周总理逝世,“顿时放声痛哭”。这样的描写催人泪下,同时也为本文的主题即“预计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痛”埋下了伏笔。
记者在描写“悲”的状态时,很注意细微的区别。如开电梯的姑娘听说周总理逝世“顿时放声痛哭”,而中国口译人员得知此消息时的表现是“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地说:‘我们没有料到。我们非常爱戴他。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这些不同的细节描写,同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性格等相符合,从而使报道更可信、更生动。从中可以看出西方记者“用眼睛采访”的功夫。
记者强烈的时间观念,也是值得肯定的。
                    
                    分析《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一文的写作特色。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
- 2024-08-17 22:38:17
-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00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