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1)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或者对激励而言,存在着两类不同类型的因素,即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它们彼此独立,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
(2)赫兹伯格把能够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是与工作本身的特点与内容有关的,如工作上的成就感,认可与赞赏、资任感、挑战性等。人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与工作环境和外部因素有关的,如工作条件、工资、人际关系、公司的政策和制度等,这类是保健因素。
(3)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地调动。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很大的不满,具备时并不会引起很强的激励。
(4)双因素理论强调内部激励,它修正了传统的满意与不满意的观点,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5)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是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激励因素对工作积极性的意义,从改进工作内容,进行工作再设计入手,使人感到有成就感,责任感和成长发展,同时给予表扬,使员工感到受重视与尊重。
二是管理者重视与工作本身有关的激励因素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保健因素,注意改善保健因素,这样可达到消除员工的不满,保持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是不可绝对化的理解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这是因为两因素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且由于人们的价值观需要是不同的,所以各自对激励与保健因素的看法也有异。
【题目解析】:双因素理论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 (1)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赫茨伯格认为,造成员工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即使改善了,也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不能充分激发其积极性,只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这些因素被称为保健因素。另一类因素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感到满足,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2)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满意与不满意。 赫茨伯格对“满意——不满意”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传统观点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这是不对的。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没有满意和没有不满意就是“零状态“。 ②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 内在激励是指一个人在进行工作时,或者说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某种满足,如对工作的爱好、兴趣、责任感、成长感等。这种满足能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积极进取。 外在激励是指外部的奖酬或在工作以外获得的间接满足,如劳保、工资等。这种满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产生少量的激励作用。 (3)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①要注意保健因素的作用,使员工不产生不满情绪。 ②要在保健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