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材料
2017年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德育目标作了如下设置: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段目标
小学低年级。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小学中高年级。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初中学段。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高中学段。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问题:请运用德育目的具体化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德育目标设置的看法。
【正确答案】:(1)德育目的是社会对德育所培养的学生在品德方面达到的某种总体状态的设置或总体要求,德育目的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对学校德育具有导向和调控功能。德育目标则是各级各类学校品德发展的具体要求,也可以是一项具体德育活动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要求,德育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实际德育过程中,一般性的德育目的需要落实为具体的德育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德育实践,这就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2)德育目的的具体化涉及德育目标的分类与分层两个方面。德育目标的分类,可以依据学校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德育目标的内容、德育内容、品德结构等划分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分层,对于同一德育目标,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德育和不同年级的德育中有不同的要求。(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设置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体现了德育目的具体化为德育目标和具体要求,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中的德育目的具体化为德育总体目标,并进一步将德育总体目标落实到学段目标。《指南》对德育目标的设置,将德育目标的分类和分层综合运用,提出了内容、层次清晰而又连贯的学段目标,同一德育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显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此《指南》所设置的德育目标极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案例材料2017年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德育目标作了如下设置:(一)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
- 2024-08-11 15:18:39
- 德育原理(00468)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