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胡同文化》课堂教学实录,结合课例完成后面的题目。《胡同文化》教学实录师: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出生在江苏高邮的一个书香门第,从

阅读《胡同文化》课堂教学实录,结合课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师: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出生在江苏高邮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感染;他是大作家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入室弟子,他的小说《受戒》《大津记事》一枝独秀,赞声文坛;他早年做过中学教师、历史博物馆管理员,后又任职于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50年代被错误打成“右派”下放到塞外的一个农业科技研究所,但却能够苦乐随缘;60年代初被反动集团“控制使用”,受尽屈辱却让一部现代京剧《沙家浜》名噪一时,家喻户晓。他就是——汪曾祺。汪曾祺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中年以后才开始写散文,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然而就是这一个“捎带脚”却“捎”出了“汪曾祺的散文写得比小说还要好”的评价。汪老认为散文就是“文化休息”,“让读者得到一点文化气息,健康休息”。因此,他的散文大多都谈及文化,抑或渗透文化。看来读他的文章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字眼说起来似乎很神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文化无处不在,比如说吃饭就有“饮食文化”。大家还知道哪些文化,或对哪些文化感兴趣?
生:有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
生:我还知道快餐文化、课桌文化。
师:不错,课桌文化应该属于什么文化的一部分?
生: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师;对于我们大家的生活环境而言,小到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那大的还有哪些文化?
生:城市文化、邯郸文化。
生(七嘴八舌): 邯郸有女娲文化、邺文化、赵文化、磁山文化、梦文化…
师:太好了,咱们邯郸又属于中原文化,而我们北方有草原文化,南方有水乡文化,共同形成了我们的中华文化。真是处处有文化!
师:汪曾祺先生虽然出生在江苏高邮,但却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四十多年,因此他对北京的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老北京的胡同,发胡同的文化意蕴,他所关注的是胡同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汪老走进北京胡同,了解一下他的“胡同文化”。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然后找出答案(学生齐读课文)
生: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
师:准确!请大家说说这一特殊的文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师:胡同、四合院决定了北京人的居住方式、文化心态,而这种居住方式、文化心便是文化。让我们一起翻翻胡同的老照片,看看这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点。(听京韵大鼓《胡同谣》,播放北京胡同照片)
师:请谈谈你对胡同的认识与感受。
生:四四方方的,很古朴,很亲切。
生:有的窄,还很破,我不太喜欢。
师:这是大家对胡同的认识,我们再走进汪老的文章,了解一下他笔下的胡同有何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前四段,边听边画,找出每一段中关于胡同特点的关键句,并尝试概括。(教师范读)
生:关键句分别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总是安安静静的“。
师:能不能试着概括一下?最好用一个字。
生:“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就是“正”,“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就是“多”,“总是安安静静“的就是“静”。
师:太简洁了,那“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又该如何概括呢?
生: ……
师:“取名有各种来源”,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
生:石老娘胡同、大哑巴胡同,尤其是王寡妇胡同、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
师:这么多胡同,它们的名字有什么特点?……我将他们的名字改一下,石老娘胡改名为“石大夫胡同”,大哑巴胡同改为“残疾人胡同”(生笑),王寡妇胡同改为“单身贵族胡同”(生大笑),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改为“皇城美食街”(生大笑)
生:老师,我明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原来的名字有市民气息。
师:具体点,用一个字就是——
生(齐说):俗!(笑)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胡同这些独有的特点——走向“正”、命名“俗”、数目“多”、环境“静”,会造就出怎样的文化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第6至12段,并思考: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北京人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找出关键句并概括(学生自由读)
生:“封闭的文化”,“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很讲究‘处街坊’”;“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能够抓住每段话的首括句来概括,提纲挈领,你很聪明。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第七段的主旨句应该是该段最后一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师:是啊,这两句在同一段中出现,而且明显矛盾,那么到底北京人喜不喜欢处街坊?
生:不喜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从“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中的“也”,“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中的“但是”,以及段尾的“此外”可以看出。(学生点头)
师:太细心了,看来虚词不“虚”呀!(生笑)胡同文化的形成是由于“封闭” 而精义是“忍”。下面请大家试着抽取关键句中的“四不”来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比如第六段我抽取“不愿搬家”,那其他三段呢?
生:忍了吧,您哪!(生笑)
……
师:北京的胡同里上演过多少这样让人回味的生活剧啊,可惜如今的胡同却在一步步淡出我们的视野,走下历史舞台。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三段,边读边画出关键句,看看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衰落、消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齐读)
生:从怀旧、伤感、无可奈何中可以看出一种温柔的惆怅。
师:很好。但那是不是说汪老已经沉浸在这种苦闷中不能自拔了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没有,从“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两句中可以看出。
师:是啊!汪老耳濡目染了北京文化几十年,胡同不仅是他的生活家园,更是滋养他的文化土壤,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朝一夕无不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无不寄予着汪老对传统文化的浓浓眷恋。因此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必将走向衰落,这是历史的必然。对此汪老,是达观的,他保持了一份清醒、一份超脱。
师:好吧,面对这衰落的胡同,就让我们一声:再见吧,胡同!再见吧,胡同文化!再见吧,同学们!(生笑)
生(齐):再见吧,老师!(生笑)
(1)概括这堂课的教学目的。
(2)划分并列出这堂课的教学步骤。
(3)运用阅读教学方法理论对这堂课主要运用的“问答法”进行分析、评述。
【正确答案】:(1)①概括胡同文化的要义,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②分析胡同文化的成因,摩课文自然闲适的语言特点。
③镁会作者面对胡同文化的衰落所流露的感情。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2)①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②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并谈谈对胡同的认识与感受;
③教师范读课文前四段,让学生听读课文,找出每段中关于胡同特点的关键句,并尝试概括;
④学生读第6至12段,找出关键句并概括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⑤学生齐读最后三段,找出关键句并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衰落、清失所表达的感情。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五点即可给满分。满分5分。意思对即可。)
(3)问答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口头交谈、对话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内容策略,改善教学活动。这堂课始终贯穿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逐步解疑,培养学生的阅读智能联系课例进行分析
(参照“答案要点”中标识的给分点及分值酌情评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