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过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骆驼祥子》,看看从原著中节选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
插图中的祥子正低着头弓着腰拉着车,在暴雨的袭击下艰难地跋涉、挣扎,由此可以想见祥子的悲惨遭遇。祥子的悲惨遭遇不仅来源于暴雨的袭击,还和烈日有关。那么在烈日的炙烤环境中,祥子的遭遇又怎样呢?从题目可以看出,祥子的悲惨遭遇来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难道仅仅如此吗?是否和社会环境有关?让我们带 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吧!二、介绍作者和文体1. 作者简介:老含,原名舒庆春,字含予。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898年, 满族人,住北京。他“童年习饥饿,壮岁备酸辛”(老舍《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深知“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他一生爱憎分明,用严肃的态度勤勉 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2. 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 物最重要,三、读课文,要求完成1. 正音、正字、解词。干燥 (zào) 焦躁 (zào) 腥臊 (sāo) 洗澡 (zǎo)憋气 (biē, 气不通)漂亮的小伙子(这里的“漂亮”,作出色,身体壮实讲,不指长相好看)好 歹 (dǎi) 腻烦 (nì) 空膛 (táng) 慢腾腾 (tēng)粘汗 (nián) 粘在一块 (zhān) 阳光更厉害(与“利害”不同)2. 画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3. 按照“在烈日下”拉车和“在暴雨下”拉车的情节,将课文分为二段4. 分析第一段①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当时的天气怎样?哪一 句最能突出?用的是什么修辞?这是什么描写?明确:总写“太阳……下了火”比喻正面描写②酷热、干燥还表现在哪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是什么描写?“单调的 丁丁当当”运用什么手法?哪些动词准确生动?明确:景物:柳树、马路、便道,总写老城:狗、骡马、小贩、柏油路、铜牌 →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反复侧面描写以动写静,表现它在闷热天气里给人带 来的焦躁心情。人:三种人动词:奔、灌、栽 A 奔,灌→ 突出口渴之急,映衬天气的酷热、拉车的痛苦/酷热难耐B 栽→说明发病之凶险,进一步突出烈日给人带来的痛苦以及拉车的艰苦、危险/酷热之甚③ 主人公祥子在这种天气下有什么感受? 明确:痛苦:空车、拉买卖④ 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这种心理表现出祥子怎样的品质? 明 确 :矛盾勤劳、顽强、好胜⑤ 中午的烈日是怎样的?从哪几个角度写烈日?祥子此时的感觉紧扣哪个字?这段描写表现了祥子什么?明确:视觉:阳光、听觉、嗅觉形象地表现了祥子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情景⑥ 祥子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理解“骡马的生活”? 明确:说明人力车夫的生活是骡马的生活。5. 小结写景的角度和层次明确:烈日:天上→地上,院内→街上四 、布置作业:那么祥子在暴雨下会有什么感受和遭遇呢?请大家熟读下文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本文通过大量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祥子的形象。上节课我们已经分了段, 本课一共分两部分内容:第1~6段是第一部分;第7~17段属于第二部分。我们上 节课学习了本课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详细地介绍了祥子在六月十五这天上午上街拉 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同学们想一想烈日下拉车的祥子是个什么样?(就像骡马一样),那么经受烈日炙烤后的祥子在暴雨下又将如何呢? 二、探究新知:1.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11段,各小组交流:作者分别抓住哪些事物进行 了描写?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明确:主要写了风、乌云、闪电、暴雨。教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常说“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么在暴 雨来临之前作者是借助什么写风的?请你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风小的时候柳树的动态:祥子身上“觉到一点凉风,就像在极热的屋里 从门缝进来一点凉气似的”。他“不敢相信自己”,自然去看树。“柳枝的确微微动 了两下”。风渐渐变大时柳树的动态: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 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了一截儿来。狂风到来时柳树的动态: 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
教师总结:
柳枝的变化 微动——摇摆——狂舞
风的变化 小——大——狂(凉气-凉风-狂风)教师:作者通过柳树真实地写了天气骤变的过程。这些阳光、乌云与景物的变 化和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暗示了什么?明确:作者有层次地描写了暴雨降临的场面。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1段, 看看暴雨降临的全过程,并想想怎么写雨的变化的。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雨星——雨点——雨道——瀑布——水往下倒——水世界
教师:作者扣住“暴”字来描绘这场大雨,哪些句子是描写“暴”的?(指名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作者用“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说明雨又急又猛,拍打在地 上,水花四溅,恰像“射起无数的箭头”,写得形象贴切,至于“房屋上落下万千 条瀑布”—- 写得更生动了,请大家想象一下,暴雨狂泻,房屋上的积水溢出屋檐 不就像千万条哗哗的瀑布倾泻而下吗?这样的比喻,形象的点明了雨之“暴”,使 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当然还有许多形象生动的句子,谁来说一说。
明确: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排 比]。刚才的“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对偶,夸张,比 喻)还有很多句子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然而本文写暴雨的目的,正是为了写祥子的痛苦和悲惨的生活的。2. 祥子终于完全处于暴雨中了,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12~16段,把祥子憋在 心里的痛苦读出来,并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描绘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景?坐车的 怎样?拉车的怎样? 明确:暴雨中第一次表现:暴雨中的祥子“衣服”湿透,“全身”湿遍,水没 脚面,湿裤裹腿,“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祥子被暴雨袭击得晕 头转向”,“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 迈步”,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 一步一步地往前找”。表现了祥子在恶劣的 自然环境下的痛苦与挣扎。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 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这“死”字用的 好,描写坐车人的冷漠无情,揭露了旧社会里有钱人的冷酷,暗示作者心里很生气, 很同情祥子。暴雨中第二次表现:祥子请求坐车的人:“先生,避避再走吧!”坐车的人“跺 着脚”叫喊:“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表现坐车人极其自私,对劳 动者的苦难置之不理。暴雨中第三次表现: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但最终还是没停,他咬着牙,趟着 水,挣命把他拉到了地点。表现祥子的矛盾的内心世界和好强的性格。坐车的人“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再次描写坐车人的冷漠无情。教师说明:这些句子是祥子在暴雨中挣扎的真实写照,通过祥子拉车时的挣扎 与有钱的坐车人蛮横的态度作对比,表现了祥子挣扎在旧社会人剥削人的社会环境 中。3.读最后一段,理解一下最后一句:“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有几层含义? 明确: 一方面说明祥子很冷,另一方面也形象得比喻他无法自主的悲惨命运。教师:下面请两个同学表演坐车人和拉车人的对话,把有钱人的蛮横、冷酷、自私体现出来。教师:坐车的人叫什么名字都没有在本文中体现出来,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一 个不露面的乘客呢?明确:为了刻画坐车人说的话和冷酷的态度,点明祥子的痛苦不仅是烈日暴雨 等恶劣环境造成的,也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教师说明:坐车人的所作所为,使祥子彻底陷入不幸。在这样的社会中勤勤恳 恳、认认真真拉车的祥子,结局只能像树叶般在命运的风雨中飘摇。作者把暴雨中 的祥子描写成树叶,就如老舍所言“在旧社会中像祥子这样的劳动者打算一个人独 自混好比登天还难”,祥子悲剧的根源不在天气而在社会,有时人祸比天灾更可怕。要强的祥子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拼命地拉车,不管碰到什么困难的事他都必 须忍受,可恶劣的环境已经把祥子折磨的不成样子了,他真想停下来歇一歇,哪怕只一会。找一找课文里哪些话是描写了他的矛盾的心理?明确: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道放哪里好;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可结果还 是坚持把车拉到了终点。教师: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景物作了具体细致的描述,在烈日 下的祥子像骡马一样,在暴雨下的祥子像一片树叶,形象地表现了祥子拉车的痛苦遭遇。三、 课堂小结:了解了祥子的故事,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你有什么感触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结束语:文中抓住烈日和暴雨这两个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绘, 让我们很同情祥子的悲惨遭遇。旧社会中,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让祥子饱受 摧残,祥子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像树叶在命运的风雨中飘摇。但我希望同学们今后能 够有爱心,能关心像祥子这样的劳动者,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对人生有信心。 记住千万不要做冷漠的坐车人。四、作业:描写一段亲身淋而的经历,字数在50~100字之间,写在课外本子上,下节课交流。板书设计:
问题:(1)补写教学设计中划线处的教学目标。(6分) (2)补写教学设计中划线处的教学难点。(4分) (3)运用阅读教学方法理论对这堂课主要运用的“问答法”进行分析、评述。 (10分)
【正确答案】:(1)① 读读、写写、掌握字音、字形、词义,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② 体会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把握其特色和作用;品味精彩的描写,积累精妙的语言。
③ 感受人物艰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的命运。
(参照“答案要点”中标识的给分点及分值酌情评分,意思对即可)
(2)①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笔下的环境描写。
②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照“答案要点”中标识的给分点及分值酌情评分,意思对即可)
(3)① 这堂课始终贯穿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逐步解疑,培养学生的阅读智能。
② 问答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口头交谈、对话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内容策略,改善教学活动。
③ 联系课例进行分析。
(参照“答案要点”中标识的给分点及分值酌情评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