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做法,正确的是( )。

关于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做法,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清孔在提钻后,第二次清孔在沉放钢筋笼、下导管后
B、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必须保证底端能埋入混凝凝土中0.5~1.3m
C、泥浆循环清孔时,清孔后泥浆相对密度控制在1.15~1.25
D、灌注桩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高高出0.5~1.0m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对于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做法,我们来逐项分析选项内容: A选项提到“第一次清孔在提钻后,第二次清孔在沉放钢筋笼、下导管后”。实际上,第一次清孔通常是在钻孔完成后立即进行,以清除孔底的沉渣和泥块。而第二次清孔则是在钢筋笼和导管下放后、混凝土浇筑前进行,以确保孔底干净无杂质。因此,A选项的描述顺序有误。 B选项“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必须保证底端能埋入混凝凝土中0.5~1.3m”描述的是导管埋深,而非第一次浇筑混凝土的要求。导管埋深是指导管底端到混凝土面的距离,通常要求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在1~3m之间,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性和防止泥浆混入。所以B选项描述不准确。 C选项“泥浆循环清孔时,清孔后泥浆相对密度控制在1.15~1.25”。这是正确的。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清孔后的泥浆相对密度是控制成孔质量的重要指标。合适的泥浆相对密度可以防止孔壁坍塌,同时也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桩身质量的保证。根据工程实践经验,清孔后的泥浆相对密度通常控制在1.15~1.25之间。 D选项“灌注桩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高高出0.5~1.0m”。这个描述不准确。灌注桩桩顶标高的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桩身混凝土的有效长度和桩顶混凝土的质量。通常,桩顶标高会略高于设计标高,但具体高出多少需要根据工程设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而不是简单地规定为0.5~1.0m。 因此,正确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