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财政支出改革。

论述财政支出改革。
【正确答案】:一、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一)厘清政府与市场间资源配置的职责边界
“越位”——政府的干预必须严格限制在出现缺陷的经济活动领域,避免过度干预对市场有效运转造成损害。
“缺位”——政府对市场干预的不足:对市场失灵领域的调控范围或者力度不足。
“政府失灵”——政府无效干预的出现:政府干预的领域、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求。
(二)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职责边界
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分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调整和规范政府管理的事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深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
二、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一)教育支出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在安排预算时,中央和地方应据实增加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总额。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二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
一方面,中央政府可考虑采用有条件转移支付方式,支持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缩小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差距。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公用经费标准,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二)医疗卫生支出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
一方面,继续增加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额度;
另一方面,提高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占教科文卫事业费的比重,促使教科文卫事业协调发展。鼓励和动员社会资源投入医疗卫生领域,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以满足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要。
二是,优化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结构,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三)社会保障支出
一是,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加财政对社会保 障的投入金额,并建立固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二是,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支出差距。
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与培训的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夯实基础。
另一方面,必须扭转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过于偏向城市的做法,从向城市倾斜改为向城乡平衡过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持续改进财政支出方式
(一)分类甄选财政支出方式
一是,对于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立法和司法、治安、环境保护、基础科学研究、尖端前沿技术研究、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等纯公共产品,政 府应该选择足额、无偿的财政支出方式。
二是,对于基础设施中的农村道路、城市道路,一般选择足额支出的方式;对于高速公路等存在收费可能的道路,可选择有偿或部分的支出方式。
三是,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方式选择要根据不同阶段教育而有所区分。
四是,对于具有外溢性的文化、科技、卫生等准公共产品,应根据其外溢程度的高低,选择合适的支出方式。
五是,对于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如地方一般性剧团、非学术性杂志社、专业技术学校、地方性医院、康复中心,应适度采取有偿支出的方式给予支持。
六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对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和税收弹性明显的领域,适宜选择隐性支出方式中的税式支出方式。
(二)优化财政拨款方式
第一,要健全地方各级分税制财政体制,减少财政拨款环节。
第二,要扩大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增加财政拨款的透明度。
(三)推进财政补贴改革
第一,清理整顿现行的补贴项目,合理确定补贴范围。
对财政补贴项目要进行清理、筛选、压缩,补贴范围应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一是,农副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领域。
三是,重要的国有企业。如军工、航天、铁路、邮政承担政府赋予的某些特殊责任而发生亏损的企业,需要进行财政补贴。
四是,社会公益事业。
第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补贴标准,逐步减少补贴数额。
第三,要改进补贴方式。
第四,改善财政贴息的实施效果。
第五,明确税式支出的政策目标。
四、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一)拓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
一是,将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全面纳入绩效管理,从运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职效能、社会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衡量部门和单位整体及核心业务实施效果,推动提高部门和单位整体绩效水平。
二是,将政策和项目全面纳入绩效管理,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衡量政策和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效果。
(二)建立全过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链条
(三)明确绩效管理责任约束
(四)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