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痰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极有疲惫之义,倦极是同义复词,极 犹 德也

《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痰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极有疲惫之义,倦极是同义复词,极 犹 德也。《广雅·释话》:“疲、惫 ,极也。”是极有疲、惫 之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腐人之御驽马,亦伤吻敝奠而不进于行,胸喘肤汗,人极 马倦。”极、倦 对文,则 极 亦 倦 也。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优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 去 垢 甚 佳,身 不 极也。”其中“不极”极 字,一本作“劳”。明极有劳义,而 劳、倦义相通。
【正确答案】:首先,上文首先运用了连文的训诂方法。所谓连文,用今天的术语来讲,叫做同义并列复合词(简称为同义复词)。劳苦、倦极、疾痛等都是属于同义连文,据此推导出倦与极同义,为疲倦之义。
其次,上文还运用了据古训的训诂方法。所谓据古训,是指当我们碰到一个有疑难的词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辞书以及古书的注释,以找出对于这个词的确切解释。此为引据法。文中运用《广雅·释诂》中的解释来说明极有疲惫之义。
再者,上文还运用了对文的训诂方法。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上文中“人极马倦”中的“极”对“倦”,据此可说明极与倦同义。
最后,文中还使用了考异文的训诂方法,所谓异文,是指某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换成了另一个字。在《小说》中“不极”的“极”,一本作“劳”,同样的语义语句分别用不同的字来表达,因此,极有劳义,而劳又与倦义相通,因此,极与倦义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