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目前四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1)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如下。
1)折返: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路折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2)自律性升高: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低钾、心肌细胞受到机械牵张时,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普细胞的自律性升高。非自律性心肌细胞,如心室肌,在缺血缺氧条件下也会出现异常自律性。
3)后去极化:心肌细胞在一个动作电位后产生一个提前的去极化,称为后去极,后去极化的扩布会触发异常节律,发生心律失常。
4)基因缺陷: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由于编码钠通道、Ikr钾通道、Iks钾通道的基因缺陷,引起心肌复极减慢,表现为心电图Q-T间期延长,出现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并发生晕厥及猝死。
(2)抗心律失常药分为四大类,各类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如下。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
Ⅱ类:β受体阻断药。减慢4相舒张期去极化速率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性。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抑制多种钾电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但对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很小。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抑制ICa(L),道减少Ca2+内流,降低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房室结传导性。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目前四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
- 2024-11-07 13:09:41
- 药理学(本)(1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