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1)内涵:
国内学术界对德育隐性课程的定义大致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前者如“隐性德育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间接的、潜在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后者如“德育隐性课程指在学校内外,凡是人们能够想到与看到的一切现象、事物、活动与观念都是广义的隐性德育课程”。
(2)意义:
隐性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非学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正好是德育的核心或关键的内容。隐性课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这正是有效的德育不可缺少的手段。隐性课程所具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影响效果,又是德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隐性课程与德育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隐性课程具有“诱导”的特性,它避免了正面的灌输式教育所可能引起的反感和内心的抵制,而是通过个体无意识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道德活动。如果说知识取向的德育学科课程培养的是学生品格结构中“知”的部分,活动课程所培养的是“行”的部分,那么隐性课程对学生“情”和“意”的深刻与持久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在“知”与“行”之间建立牢固的联系。
(1)内涵:
国内学术界对德育隐性课程的定义大致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前者如“隐性德育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间接的、潜在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后者如“德育隐性课程指在学校内外,凡是人们能够想到与看到的一切现象、事物、活动与观念都是广义的隐性德育课程”。
(2)意义:
隐性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非学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正好是德育的核心或关键的内容。隐性课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这正是有效的德育不可缺少的手段。隐性课程所具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影响效果,又是德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隐性课程与德育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隐性课程具有“诱导”的特性,它避免了正面的灌输式教育所可能引起的反感和内心的抵制,而是通过个体无意识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道德活动。如果说知识取向的德育学科课程培养的是学生品格结构中“知”的部分,活动课程所培养的是“行”的部分,那么隐性课程对学生“情”和“意”的深刻与持久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在“知”与“行”之间建立牢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