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出塞》一课的教学设计,阅读后,请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此教学设计作出分析评价。提示:评析可从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师生的互动等方面展开。要求:引用新课标的相关理论进行评析,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出塞》教学设计 一、导入: ?繁盛辉煌的唐朝以他海纳百川的气度将唐诗推到了我国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上。我们能感受到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狂放;我们能感受到杜甫“国破山河在”的忧伤。而今天我们还将感受到唐诗中的雄浑与悲壮。 1析题: ?我们学习的唐诗题目叫——《出塞》 ?“塞”是多音字,一共有三个读音,另外两个读音是什么?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是什么意思 ?2作者及边塞诗: ?出塞的作者是?我们以前还学过他的一首诗,谁还记得??像《出塞》和《从军行》这种以边塞的景色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我们称为边塞诗。 王昌龄就是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谁来简要介绍一下王昌龄?(“七绝圣手”) 什么叫“七绝”?七绝就是七言绝句,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的诗叫七绝。每句五个字的叫—— 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说明了什么??而《出塞》是王昌龄最得意的作品,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今天我们有幸一起学习这位篇千古名作。 ?二、初步诵读,了解大意: ?1、初读: 抽读——齐读——师生合读:师读每句前四个字,生读后三个字;师生换读。 2、了解诗意: 自由朗读、自查:能读懂吗?如果读不懂,做上记号。 抽查:谁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明确:秦汉时的明月朗万里,秦汉时的边关巍然耸立。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谁来说说第二句。(注意:但、只要) 第三第四句一起说。 同桌交流:互相讲讲诗句的意思。 翻译全诗: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三、品味细读,体会神韵 1、请看书上插图,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2、把这些景物任意组合,你想起了哪些写边塞的诗句? 山+关——一片孤城万仞山(边关风光,雄浑苍凉) 月+沙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边塞肃杀、苍凉) 3、请大家自由诵读,想想王昌龄选取了哪些典型事物来描写边塞?(明月、边关) 读:读出月亮的清冷,读出边关的雄伟绵延 请同学们再找找诗句中写时间的词语。(秦汉)——秦汉到唐近千年。 读:读出沧桑 4、听战争场面的录音 ?请闭上眼睛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明确:热烈、激烈、惨烈) ?小结:千年征战不断,无数戍边将士身死他乡,血洒疆场,王昌龄想到这些,不禁悲从中来。 读:万里长征人未还。(读出悲凉) ?句中的人指的是谁?将士从哪里来?美丽的家乡和边关相距多远?(万里) ?在万里之外的故乡,你看到了什么?(十里长亭,青草萋萋,年幼小孩在等待父亲的归来。十里长亭,杨柳依依,年轻的妻子在等待魂牵梦绕的丈夫。十里长亭,秋风萧瑟,满头银发的老人在等待他日夜牵挂的儿子,可是他们的等待遥遥无期) ?读:万里长征人未还。(读出思念、牵挂、悲伤) ?秦汉时期士兵的牺牲换来肥沃的河套平原,换来北部边境安定。那么唐军士兵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呢?(出示资料:公元626年,20万突厥军队兵临唐都长安,唐朝被迫许以金帛,签订城下之盟。公元670年,由于唐军指挥官轻敌冒进,致使10万唐军被40万吐蕃军围困,几乎全军覆灭。) ?你读懂了吗?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感受,说出来。 ?王昌龄和大家一样满腔悲愤。我们不禁要问:皇上啊,你委以重任的这些腐败无能的将领能带领唐军取得胜利?(不能。) ??此情此景,王昌龄想起了谁?——龙城飞将是谁? 我们学习过描写李广将军的诗吗? 从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广? 李广如此神勇英武,怪不得王昌龄呼唤—— 为了早日平息边患,王昌龄大声呼唤—— 为了国家安定繁荣,王昌龄高声疾呼—— 他要呼唤给谁听?(皇上) ?读:但使龙城飞将在。(读出愤懑、沉重) ?他希望皇帝怎么做?(启用人才) 那么人才在哪里呢? ?(补充资料:这首诗是王昌龄27岁时写的当时他科考落第,虽然才华横溢却没有获得为国效力的机会,于是这个抱负远大,满腔热血、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人来到边关,他目睹了唐朝严重的边患,又追忆起秦汉时名将的丰功伟绩,感慨万千,写下了出塞。) 再读诗句,你读懂王昌龄心中的渴望了吗? 龙城飞将是战功卓著的李广,也是像王昌龄这样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热血儿女 ?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读出渴望、雄心)
【正确答案】:该教学设计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1)缺乏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保障,是有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指引,是一堂课的中心和关键。因此,教学设计应该着重设计教学目标。该教学设计没有教学目标的设计,导致重难点难以突出,核心内容逸散,很不妥当。 (2)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将课内外资源结合起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及作者创作的背景,给学生听战争的声音以及出示唐朝与突厥的谈判,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多次组织学生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第一次是初读,第二次是品味细读,体会神韵,第三次是再读诗句,读懂王昌龄的渴望。三次阅读,逐级提升要求,提升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度。 (4)渗透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并相互交流,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以下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出塞》一课的教学设计,阅读后,请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此教学设计作出分析评价。提示:
- 2024-09-10 10:57:48
-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四川)(03329-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