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
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行条件反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通过白鼠实验提出了理论。理论应用于人们的行为活动。是指个人学习去做那些能产生正面结果的行为而避免产生负面结果的行为;强调学习者可以主动地学习去做某事,进行某种行为,而并不是一个刺激的被动接受者。①固定间隔的强化:有些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是固定的。在一特定的时期已做出的反应会给消费者带来奖励,在下一个强化来临之前,一切都属正常运作;在一个强化时间里,又迅速发生反应。如大商场的季节性降价或间隔一定时期的清仓便属于这种情况。②变动间隔的强化:有些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围绕某一均值变动,可以促使消费者不断的做出反应,如每天随机在某一时间段内在超市里进行商品的免费供货活动。③固定比率的强化:强化只在一个固定数目的反应之后发生,可以促使消费者持续不断的进行相同的行为,做出相同的反应。例如在一个商场内、一定时间内购物满一定的金额便可以成为该商场的会员,享有一定程度的打折优惠或得到该商品的一份礼品。再入现在许多商家提供的购物券或提供其他多次购物的奖励。④变动比率的强化: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一定在达到一定数量反应后会强化,但却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数量到底是多少,于是会不断的以一种执着的期望、以高且稳定的频率执行反应。例如彩票购买者的心理即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