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论述《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正确答案】:(一)拥刘反曹
1.前面五十一年,即从“宴桃园豪杰三聚义”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占了一百零四回的篇幅,而后面的四十六年仅占了十六回。这种情节安排上详略的过度失衡,并不是后面四十六年没有材料可写,主要是因蜀汉一方大势已去,再无丰功丰绩可以称赞,所以便快节奏地收尾了事。
2.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作者往往采用双重标准。同类的事件,在刘备一方或大力称赞,或惋言带过,或以过为功,在曹操一方却采用了相反的态度。
3.罗贯中采用尊刘抑曹的倾向,必然受到三国故事历代累积的影响,也同当时人心思汉有直接原因。这一倾向得到毛氏父子的坚决维护,并在修订时给予加强,表现了清初还我大汉的汉室正统论的民族情绪。
(二)王霸谋略
《三国演义》是一部王霸谋略的百科全书,它通过一系列事件的描绘,为有意王霸之业的仁人志士提供了从事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典型事件,总结出了非常重要而丰富的经验教训。
1.得人心是得天下的基础。汉末的皇帝正是因为失政于宦官外戚而丧失民心而失天下。相反,魏、蜀、吴三国之主都是重视人心的。
2.人才是成事的关键。曹操的《短歌行》充分表达了招览人才的觅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王者必须首先是战略家,能够审时夺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战略思想。曹操高挙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旗帜,只做文王,不做皇帝就是一种深刻的战略思想。刘备则高扬帝室之胄的血脉,走联吴抗曹的道路,对自己的定位也是明智的。孙权利用长江天险,立足江南,以观天下之衅,斗魏蜀而安江东,明知汉室难兴,曹操难除,所以时而亲曹,时而联蜀,目的是保住自己,战略方针也是明确的。
4.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形象的军事教材。作品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如“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共战为下”,一虎党食、围魏救赵、假途灭虢、驱虎吞狼、十里埋伏、反各为王、将计就计、釜底抽薪、借刀杀人,以逸待劳、声东击西、调虎离山、暗渡陈せ、献擒故纵、金蝉脱壳、美人计,连环计、苦肉计、反间计、空城计、走为上、强攻、伴攻、偷袭、埋伏,追堵、卖放、坚守、打而不围、围而不歼平等。
(三)赞美道德,感慨世事
《三国演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赞美诗,作者高度评价仁、义、礼、信的道德准则,把这些美德贯注于蜀汉集团的主要人物身上:
1.刘备作为蜀汉之主,最突出的是仁,同时又是信、义的模范。
2.关羽最大的人格力量是“义”,他的义比他的武功更能征服人心。
3.诸葛亮是“忠”“信”的贤相。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毕生的精力和智慧都献给了蜀汉。他胸怀经天纬地之オ,精通用征战之道,大有统一天下之志,却没有丝毫的个人野心。他对先主后主忠贞不二,宁可苦谏不效,绝不强行阻止刘备出兵伐吴,宁可前功尽弃,绝不违背刘禅的错误决定。他对事业忠心耿耿,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陨躯于伐魏前线,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