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不属于20世纪80年代比较教育“反省期”中开展的争论是
A、关于结构功能理论分析框架的争论
B、关于比较教育中意识形态的争论
C、关于比较教育学科性质的争论
D、关于依赖理论的争论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其一是关于结构功能理论分析框架的争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康德尔、汉斯和施奈 德等人所坚持的“历史法”开始受到批判,诺亚、埃克斯坦等学者认为,历史法是非科学的, 因为它们不能揭示可以实际验证的因果联系,因而也不能为教育改革提供实际的依据。此 后,一系列“科学方法”的探索和应用在比较教育学界得以展开。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这 些争论进行详细的论述。其二是关于比较教育中意识形态的争论。 1983年2月,美国《比较教育评论》发表了爱泼斯坦(Erwin. Epstein)于1982年在美国比较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的主席讲话《左和右的思潮:比较教育中的意识形态》,以及卡诺伊( Martin Carnoy)、福斯特( Philip Foster)、李(Vandra Lea)、梅斯曼(Harold Masenann)诺亚和霍尔姆斯等比较教育学者对这篇讲话的评论。1987年,爱泼斯坦在英国的《比较》杂志上发表了对这些评论的反批评,从而掀起了比较教育中意识形态的争论。其三是关于依赖理论的争论。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它主要是经济学和国际政治学从反省现代化理论的角度出发,用世界体系中的“中心一边缘”关系对第三世界国家“低发展”( Underdevelopment)现象的一种解释,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过度依赖发达国家,从而造成了第三世界国家长期以来的低速发展依赖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诺亚等学者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P59
以下不属于20世纪80年代比较教育“反省期”中开展的争论是
- 2024-08-30 16:08:23
- 比较教育(0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