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度量衡器的制造应用了大量的科学原理。量器的制作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水平:战国时秦商鞅铜方升,刻有“十六寸五分寸一为升”,便是用容器的边长推求容器的容量;汉代刘歆设计铜嘉量,也经过了由嘉量容积、深度逆推嘉量直径的数学计算,特别是他在推算过程中所用的圆周率数据为3.1547,比《周髀算经》提出的“经一而周三”,更为精确。而衡器的产生与完备,则与中国古人对物理学的杠杆原理认识的逐步加深有关。战国时,墨家学派的经典《墨子》利用杠杆力距平衡之说,论证了权衡的原理。当时的一种不等臂权衡器,被称物与砝码放在提纽两边不同位置的刻线上,同一个砝码便可称量出一倍或几倍于该砝码的重量,正是古人运用杠杆力距平衡理论的最好说明。
其次,度量衡值的确定,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科学原理的认识和应用。《汉书·律历志》以音高定长度的量值,实际上是将音频原理和数理统计结合在一起,其思路与现代计量科学用光波波长确定长度标准的方法颇为相近。除了以音高定长度之外,中国古人还尝试过以金属比重定长度、重量的标准:前有《汉书·食货志》,其中记有“黄金方寸,而重一斤”之说;后有清康熙朝的库平制,规定以金、银、铜、铅等金属比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此外,中国古人也尝试过用纯水的比重做重量标准,如李照的水秤等。中国古人的这些科学发现在世界度量衡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