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九族的称谓。

论述九族的称谓。
【正确答案】:父之族四,据汉代《白虎通》的解释,指父亲五代为一族,姑母嫁人者为一族,姐妹嫁人者为一族,己女嫁人者为一族。母之族三,指的是母之父系一族,母之母系一族,母之姐妹嫁人者为一族。妻之族二,则指的是妻之父系一族,妻之母系一族。
父系系统: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数,父亲称考,母亲称妣。古代用于在世父母,后世只用于已故父母,也可称先父、先严、先考与先母、先慈、先妣。父亲若多妻,则有嫡母、庶母、生母、继母之分。对于口语上父亲之称呼,各地方言各异,有爸爸、爷、爹爹、大等。母亲之称呼,有妈、妈妈、姆妈、妈咪等。
父亲之兄,称伯、伯父,俗称伯伯、大爷、大大。父亲之弟称叔、叔父,俗称叔叔。父亲之嫂称伯母、伯娘、大娘、大妈。父亲之弟媳称姉母、婶婶、婶娘。伯叔父之子女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父亲之姐妹,称姑母、姑妈。父亲之姐妹夫称姑父。姑母之子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父亲的父亲称祖父,古称王父、大父,今称爷爷。父亲的母亲称祖母,古时称王母、大母,今称奶奶。父亲的伯父称伯祖父,其妻称伯祖母;父亲的叔父称叔祖父,其妻称叔祖母;父亲的姑母称姑祖(姑奶奶)。祖父之兄弟姐妹古代又称作从祖父、从祖姑。伯叔祖之子女称堂伯、堂叔、堂姑,其子女为从堂兄弟姐妹。姑奶奶之子女称表叔、表姑。
祖父的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父的兄弟为曾伯祖、曾叔祖。其子则称之为族伯祖、族叔祖。其孙为族伯、族叔,其曾孙则为族兄族弟。
曾祖父的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与己平辈的亲属,有兄、弟、姊、妹,俗称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庶母(妾)所生之子女为庶兄、弟、姊、妹,口头称谓没有分别。兄之妻称嫂,
弟之妻称弟媳、弟妇、弟妹,姐之夫为姐夫、姐丈,妹之夫为妹夫、妹丈。
兄弟之子女古称犹子、从子,现代称之为侄儿、侄女。兄弟之孙称从孙。
姐妹之子女称外甥、外甥女。
己所生男称儿子、儿、子;己所生女称女、女儿、闺女,有些地区也称姑娘。子之妻称媳、媳妇、儿妇。女之夫称婿。
儿子的子女称孙或孙男、孙女,其配偶为孙媳、孙女婿。孙之子女称曾孙、曾孙女。曾孙之子女为玄孙、玄孙女。此本人所能见到的第五代。
这就是上达曾祖高祖下及曾孙玄孙九代之称谓。
母系系统:母之父母称外祖父母,古时称外王父母,俗称外公外婆,某些地区又称姥爷、姥姥。母亲的伯父称外伯祖,母亲的叔父称外叔祖,母亲的姑母称外姑祖母。
母亲的舅父称舅外公,母亲的姨母称姨外婆。
母亲之祖父母称外曾祖父母。
母亲之兄弟称舅舅、舅爷、舅父,其妻为舅妈、舅娘、舅母,其子女为舅表兄弟姐妹。母亲之姐妹称姨、姨母、姨娘、姨妈,其夫称之为姨父、姨丈、姨爷,其子女为姨表兄弟姐妹。
母亲之堂兄弟称堂舅,其堂姐妹称堂姨。
古称姑母之子为外兄弟,称舅父、姨母之子为内兄弟。外为表,内为中,于是就有了“中表”一词。通常他们之间互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而以姑表亲最亲,因为同属父系系统。中国民间俗语道“亲加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因此就有了表亲婚这种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婚姻形态。表亲婚即指那些姑表或姨表关系的兄弟姐妹之间结成夫妻的婚姻。
妻族:妻子古称妇、娘子、卿。今之口语称谓,主要有太太、媳妇、老婆、堂客、婆姨、婆娘、内当家等。妻称夫,古代多以郎、郎君、夫子、夫君、相公等称呼,今人俗称掌柜的、当家的。
妻之父母古代称外舅、外姑,丈人与丈母娘的称呼始于南北朝,而岳父、岳母、岳丈、岳翁之称是在唐朝以后才出现的。妻之伯称伯岳或岳伯父,妻之叔称叔岳或岳叔父,妻之姑母称姑母、姑妈、姑姑,其夫称姑父、姑丈、姑夫,妻之姨母称姨母、姨妈,其夫为姨父、姨丈、姨夫。
妻之兄弟称内兄、内弟,亦称妻舅,俗称小舅子。其子女称内侄、内侄女。妻之姐妹称姨、小姨。其夫称襟兄、襟弟。其子女称外甥、外甥女。
妻称夫之父母,古时多用翁姑、舅姑、姑嫜等语,后世称公婆或公公、婆婆,今人则随夫称爸爸、妈妈。夫之兄称伯、大伯子,夫之弟称叔、小叔子,夫之姐妹为大姑、小姑。夫之嫂有姒、姒妇、嫂嫂等称呼,夫之弟妇称弟媳、弟妹。妻与嫂、弟妇之间的关系亦称妯娌或娣姒。
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互称亲家、亲家翁、亲家母。